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การใช้
ประโยค
- 一种用分光束法产生双光束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逊在1881年提出,故名.如图所示,从单色广光源S发出来的光,在平行平面玻璃板G1上镀有一薄层银的半反射面A,光在A上分成光强近于相等的两束,它们分别从平面镜M1、M2上反射回到A而重新会合,在透镜L2的焦平面F上形成等倾条纹.M2是固定的,而M1安装在一个可以平移调节的座架上.通常在G1与G2之间放一块与G1相同且与G1平行的补偿板G2?当M1与M2对A面互成镜象关中的像,故在F上的等倾条纹可以看作是在反射面M1和虚反射面M'2之间的平行空气层上产生的.条纹的形状是以焦点为中心的同心圆.M1向M'2移近λ/2,则向中心收缩一个条纹;反之移远λ/2,则在中心冒出一个条纹.测出条纹变化的数目,就可计算M1移动的距离.迈克耳逊曾用此仪器做了如下三个重要实验:1887年测量以太漂移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1892年首次系统地研究光谱线的精细结构;1895年首次直接将光的波长与标准米进行比较.迈克耳逊干涉仪的设计是光的干涉现象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