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纶簿 การใช้
- 明内阁诏诰底本称丝纶簿。
- 清皇帝对臣下本章批语按月编订成册,称丝纶簿。
- 然考《复辟录》载,初朝廷旨意,多出内阁条进,稿留阁中,号丝纶簿。
- 南京御史谭希思疏论中官、外戚,且请循旧制,内阁设丝纶簿,宫门置铁牌。
-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诏问印与丝纶簿,今不知安在,令言者自来追理还之。
- 凡题本批红的圣旨,内阁满、汉票签处的当值中书都要逐日逐件汇抄成册,名“丝纶簿”。
- 按内阁丝纶簿本年七月二十九日记云:“奉谕旨:昨王士俊密奏一折,朕洞见其巧诈,……又傅鼐为人奏求恩荫一事,亦属瞻顾情面。
- 从明代开始,内阁为备查票签办理之便,设有“丝纶簿”,专门记载本章票拟最终结果,以便工作查考,取义“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 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十二载:“凡记载纶音分为三册,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
- ”清朝叶名沣《桥西杂记?丝纶簿》:“今内阁进本拟签,经御定后,学士照签批红於本面,原写进签,仍交汉票签收存,直班中书记於档册。
- 此外,内阁还负责记载纶音,所载事项分为三册:凡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丝纶簿”;特降谕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分为一册,称为“外记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