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闲莲花落 การใช้
- 十不闲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
- 、十不闲莲花落、相声、双簧等各种演出。
- 诗赋弦的前身是在京郊地区广泛流传的“十不闲莲花落”。
- 自幼父母早亡,与其弟无以为生,乃拜师演唱十不闲莲花落。
- 表演特点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见十不闲莲花落)相近。
- 有的地区,其所用“十不闲”乐器被引入莲花落伴奏,称做“十不闲莲花落”,是莲花落演出的闹场器乐演奏环节。
- 金受申对北京曲艺的研究评论,除在“北京通”栏目中多所涉及外,还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专文,论述了评书、八角鼓、单弦牌子曲、岔曲、十不闲莲花落、相声、快书等曲种的起源和演变。
- 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也可单称“十不闲”或”莲花落”。
- 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
- 文中涉及八角鼓、相声、评书、双簧、十不闲莲花落、子弟书、大鼓书、坠子、太平鼓、渔鼓、弹词、数来宝、拉大片等多种流行于北京的曲艺形式,均在阐述各自形式特征、历史源流之后,又附录说词、唱词片断加以形象化说明。
- 在音乐上,唱腔上还保留着明显的“十不闲莲花落”的痕迹,又多有民间杂曲小调的成分包含其中,既区别于传统的曲艺形式,又区别于其它戏剧剧种的唱腔体系,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在表演上,没有固定程式,男女不分腔不分调,唱腔独特,不分场次不分幕。
- 、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等。
- 最初到荷花市场献艺的有双月峰(艺名“小双子”)、何月峰(人称“胖何”)、“小瑞子”、“人中核”等人的十不闲莲花落,后来常在此献艺的有:白凤鸣、联幼如的京韵大鼓,葛恒泉的联珠快书,焦德海、刘德智、华子元的相声,孙茂芝的北板大鼓,金子良、葛永和的双簧,白玉山的莲花落表演等。
- 说的如小品、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