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剧 การใช้
- 其发展经历了文明嘲剧和改良嘲剧两个阶段。
- 嘲剧中总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富有讽刺特色。
- 18世纪末嘲剧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文艺形式。
- 1992年,在河内新建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嘲剧剧场。
- 嘲剧嘲剧的产生和早期流传情况,在越南古籍中未见记载。
- 随後的古嘲剧“氏牟上寺”选段是任何嘲剧演员必修的保留剧目。
- 1952年越南劳动党中央提出了挖掘民族艺术遗产的方针,嘲剧的情况得到改善。
- 越南戏剧Yuenan xiju越南戏剧Vietnamese Drama越南的舞台艺术分为4大剧种:□剧、嘲剧、改良剧、话剧。
- 建立祠堂嘲剧式小型传统剧院是创立李俱乐部的热爱民族艺术的专业人士大胆的投资。
- 在第三联区(中部),还把中国电影脚本《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改编成嘲剧。
- 1954年和平恢复后,嘲剧获得显著的发展,成立了嘲剧研究会,民族歌剧学院也设立了嘲剧系。
- 以其内容多宣扬忠孝节义,逐渐取代了嘲剧在宫廷中的地位,形成在宫廷及整个上层社会中的独占局面。
- 每天晚上,李俱乐部的小剧院都亮灯迎接客人前来欣赏从剧、嘲剧、官贺、歌筹、朝文、雅乐等民族传统表演。
- 嘲剧演员清怀、鼓手春山、琴手春妙等著名艺术家的参与,音乐家国忠的配器、和音、编导,让节目更具魅力。
- 到20世纪初,西方文艺思潮传入越南,在城市里嘲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20世纪初河内的嘲剧院全部被迫关闭。
- 京族的传统戏曲为京戏,与越南的嘲剧相通,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新娘》等,熟悉的人已不多。
- “嘲剧”是京族的戏剧,内容多为民间流传的故事,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红娘》,独具民族特色。
- 由于嘲剧一开始就是由农民自编自演,内容又都取材于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所以嘲剧极具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情趣。
- 到15~18世纪?在音乐理论(如音律?音阶?调式?工尺谱等)?乐器(如月琴?三弦?琵琶?二胡?筝?横笛等)以及戏曲音乐(如嘲剧)?说唱音乐(如大鼓词)等都与中国相似。
- ตัวอย่างการใช้เพิ่มเติ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