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鬃 การใช้
- 触须与尾鬃较身体为短。
- 幼虫尾端具尾鬃,1龄幼虫1对,2至4龄幼虫2对。
- 具特征性的尾鬃。
- 狮尾粗大,用力上卷,尾鬃丰盛几乎至背部。
- 幼虫尾端具尾鬃,一龄幼虫1对,二至四龄幼虫2对。
- 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
- 衣鱼(Lepisma saccharina)体细扁、无翅,有3个尾鬃,外覆银色鳞,行动迅速。
- 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象征性表现,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
- 他的身上只是一件粗棉布的征衣,已经洗得发白,骑乘的斑毛马尾鬃烧秃了一些,略显得寒酸。
- 一般有实心支架如马尾鬃、聚乙烯支架、尼龙丝及羊肠线;空心支架如小儿麻醉导管、硅胶管、特制的直的或螺旋形特氟隆支架。
- 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 传拓工作者,用马尾鬃制成罗底,然后内衬毡子、旧毛料做成罗底扑子,只用单个罗底扑子和一块拓板,拓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 从校友居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
- 藏野驴头短而宽,吻部稍圆钝,耳壳长超过170毫米,鬣鬃短而直,尾鬃生于尾后半段或距尾端1/3段,四肢粗,前肢内侧均有圆形胼胝体,俗称“夜眼”,蹄较窄而高。
- 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 旧历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泾镇截击倭寇,因敌众我寡,被敌重重围困,战斗激烈,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阵亡,瓦氏极为愤怒,亲自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而出。
- 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
- 艺人用同样的方法显现狮尾的10段骨节,将尾鬃雕琢成扁桃式,尾鬃上有15条阴线交汇于末端,阴线入刀深重,隆起的臀部被凹刻成不规则的“井”字形,凸现八块结实的肌肉,使用凸凹雕刻划足爪,再用平行双阴线表现爪关节。
- /当白昼用七色彩羽今人羡妒地打扮起来,/用上千支眩目的三棱镜围住不朽的太阳,/告诉我,是那疯了的石榴树/抓住了一匹受百鞭之笞而狂奔的马的尾鬃,/它不悲哀,不诉苦;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高声叫嚷着正在绽露的新生的希望?
- 普氏野马属蹄目,马科,肩高124?140厘米,体长2米左右,体重约300公斤,该马一般头大颈短,毛色呈浅棕褐色,腹部和脚部色稍浅,蹄部和尾鬃为黑色,后小腿有一白灰色环斑,鬃毛直立,有一黑脊线由背至尾部,与家马的主要区别为额部和颈部鬃短而直立,无长鬃毛,头大体型较小,毛色较为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