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民 การใช้
- 业尚播种,野无惰民,岁有高廪。
- 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
- 多不事生产,日流于惰,故被称“惰民”。
- 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
- 除绍兴惰民丐籍。
- 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农,是必农。
- 惰民是指在宋朝末期宋元战争中被元军捉住的战犯。
- 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惰民更为悲惨。
- 按雍正曾准除山西乐籍、绍兴“惰民”等“贱籍”之制,论者称之。
- 示例:《晏子春秋?杂上四》:“举俭力孝弟,罚偷窳,而惰民恶之。
- 有惰民格杀士人,众哗,将罢试,士宽方勘三江闸,驰归,数言谕解之。
- 对于汉人说来,“闲的儿”就是城市惰民在农村,“闲的儿”就是二流子。
- 这些惰民到云南后主要聚居在人口较多的集镇,有利发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
- 7月11日,两浙巡盐御史噶尔泰上奏折请求仿乐户例削除绍兴府属八邑之惰民丐籍。
- 其中奴婢占绝大多数;惰民、丐户、九姓渔户和细民则只存在于特定地区,人数较少。
- 嘉庆十四年(1809)重申关于将皖南细民与乐户、惰民、丐户一样削籍并改业为良的命令。
- 与商屯的同时,明王朝还把分散在江浙一带的从事手工业及社会较低层职业的惰民送往云南。
- 这些军人成为战犯后失掉了土地,释放后被称之为惰民,只好从事手工业及社会最低层的职业。
- 监狱中多一囚徒,则闾里中少一匪类;工场中多一手业,则廛市中少一惰民,似于治理不无裨益。
- ตัวอย่างการใช้เพิ่มเติม: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