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有则 การใช้
- 第一章:“天生?民,有物有则。
- 》:“天生?民,有物有则。
-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 夫有物有则,有象有数。
- 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这里借用《诗经》“有物有则”一语,兼指法则。
- 《诗经:?民》: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天则”语出《诗经》“天生?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规则”。
- 其说之由来,得之于《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尹吉甫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的说法为儒家和道家同时提到,成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渊源和引用例证之一。
- 尹吉甫“天生丞民,有物有则”的思想,曾为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大师、学者张岱年研究和考证过,他认为是孔子、老子时代之前的哲学家,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初起源。
- 经过考察可以看到,儒典古书的上帝观念和圣经里的上帝观念在至高无上的独一神圣性和其他重大信仰观念上是一致的,儒典和圣经里的上帝同是全人类万民的至高创造主,(天生?民,有物有则。
- 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