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巾 การใช้
- 蓬头赤脚勘书忙,顶不笼巾腿不裳。
- 工皆裹介帻如笼巾,绯宽衫,勒帛。
- 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
- 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
- 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
- 《宋史?舆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 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宫架前立两竿,乐工皆裹介帻如笼巾,绯宽衫勒帛。
- 而“枝山老子”却“蓬头赤脚”忙“勘书”,“顶不笼巾腿不裳”,全然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模样”。
- 文字书写秀丽遒劲,已整理出的丝织品中有完整的衣服5件,笼巾两块,垫肩1幅,男靴1只,女靴3只和众多的残片。
- 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即笼巾,宋代笼巾已演变成方顶形,后垂披幅至肩,冠顶一侧插有鹏羽)或獬豸冠。
- 但是很多壁画、图轴中却看到了朝服之冠多为笼冠,就是漆纱笼巾,可参考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以及《贞观之治》。
- 唐贞观(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云(公元710年至711年)间的笼冠,外罩呈梯形,唐笼冠造型吸收进贤冠的特点而趋华丽,渐与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装饰靠拢,最后演变为笼巾。
- 文思院本来就负责给皇帝后妃制作服饰冠冕,包括皇子的服饰制作亦在其内,如“绍兴三十二年十月,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涂银立笔、真玉佩,绶,金涂银革带,乌皮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