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仄 การใช้
- )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
- 挟纤仄便娟之笔,为称功颂德之辞。
- 大率破碎纤仄,无裨来学。
- 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
- 不知功力不到,骤求其巧,则纤仄浮薄,甚有伤于大雅。
- 诗文皆纤仄佻巧,有《回文雪赋》一首、《春赋》回文一首。
- 然命意遣词,务取鲜新,乃往往伤於纤仄,无所谓镜花水月之意。
- 标目编类,亦多涉纤仄,不出明季小品积习,遂为陈继儒、李渔等滥觞。
-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怀,气势雄大,绝无纤仄之弊。
- 故其为学,根柢固而枝叶茂,所书大篆,雍容华贵,绝无局促、纤仄之憾。
- 即《秋日村落》绝句“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之类,虽涉纤仄,亦无俗韵也。
- 沈鹊应能诗擅词,婚后与林旭共同受业于晚清名士陈书,陈书评其词“能摒除纤仄”,“无闺秀积习”。
- 惟刻印者伍崇曜一跋不同一般,伍跋称“丹麓实游扬声气,以博取声名,而文笔乃纤仄婉媚,殊乏雅裁”。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若纯法《聊斋》者,时则有吴门沉起凤作《谐铎》十卷,而意过俳,文亦纤仄。
- 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阮圆海欲作山水清音,而其诗格矜涩纤仄,望可知为深心密虑,非真闲适人,寄意于诗者。
- 编者的词学观点属朱孝臧一派,见解难免于偏颇,如贬斥清词的特点为纤仄和芜滥;像黄人、金天翮等人颇具豪壮风格的词都未入选,而与他同一流派的词友之作,尽皆收录入集,影响了此集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