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蚊 การใช้
- 迟眼蕈蚊在黄河流域1a发生4代。
- 小麦尖眼蕈蚊(S.tritici)危害小麦的根。
- (Diptera)蕈蚊科(Mycetophilidae)和尖眼蕈蚊科(Sciaridae)昆虫。
- 如双翅目蕈蚊科幼虫。
- 蕈蚊科有少数害虫。
- 北美扁尾蕈蚊属(Platyura)的幼虫由变异的唾腺发光。
- 危害金针菇的害虫主要有菇绳、尖眼蕈蚊、螨类。
- 马铃薯蕈蚊(Pnyxia scabiei)的雌性成虫无翅,钻入马铃薯块茎形成痂。
- 尖眼蕈蚊科成虫的两侧复眼几乎互相接触,翅通常为暗黑色。
- 新西兰穴居的某些光蕈蚊属(Arachnocampa)的幼虫由变异的排泄器官发光。
- 某些蕈蚊科和尖眼蕈蚊属昆虫侵害蘑菇菌床,有时使之完全毁损。
- 在尖眼蕈蚊(Sciara coprophila)等动物还发现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胀泡──DNA胀泡。
- B、韭菜迟眼蕈蚊幼虫能分泌丝线,结稀蔬丝网,粘连寄主残屑,群居在网下取食。
- 若使用塑料容器,虽然能维持极高的湿度,但也容易产生蕈蚊,而蕈蚊幼虫会啃食幼苗。
- 14.冯春光,秦玉川,2003,异型眼蕈蚊在西洋参上的发生与为害特性,植物保护学报,30(4):377-382。
- 扁尾蕈蚊属(Platyura)的幼虫为掠食性,结疏松而有黏性的网,在网上分泌草酸,以杀死小昆虫和蠕虫为食。
- 尖眼蕈蚊属(Sciara)的幼虫乳白色或灰色,在寻食或准备化蛹时列队迁移,行进路线呈蛇形,队伍宽1公分(0.4?)。
- 迟眼蕈蚊俗称韭蛆,是韭菜的重要害虫,有迟眼蕈蚊和陆氏迟眼蕈蚊两种,以前者为主,在北方菜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
- 几十年来,他先后发现新记录科6个,描述新种数百个,其中舞虻科和眼蕈蚊科的新种均在百种以上;仅《中国蝇类》中他就记述了14科,包括4个新属和118个新种。
- 他主持的“农业昆虫分类”于1979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主持木虱研究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中国眼蕈蚊科昆虫分类研究”和“中国舞虻科区系分类研究”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