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户 การใช้
- 十二月丙戌,罢州县课户、俸户。
- 皇后、诸王、公主食邑,皆有课户。
- ”金元也有课丁、课户。
- 内有课口者,为课户。
- 又湛种楸桐千余本,课户贮水,以严火禁。
- 崇神之际,别社邑,课户税,开渠造船,置将军于四道。
- 失去土地的课户仍要纳租庸调,故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逃亡。
- 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
- 户调制按户头征课户调,出现了人多劳力多者负担轻,人少劳力少者负担重的现象。
- 学校由于位于多山区域,因而提供多项课户外活动,如滑雪、独木舟、露营及健行。
- 虽然禁止买卖田地,但经府批准,田地仍可转让,使免课户如官僚,寺院等可以兼并土地。
- 大量课户的逃亡,使政府的征税对象减少,削减国家税收,由此可见租庸调的破坏是因均田制的破坏。
- 四品以下?九品以上文武散官?勋官?三卫等所纳代役金称为资?品子及课户白丁服色役所纳代役金称为课。
- 首先,课户与免课户的分别,使免课户无须负担负役,并且享有占田占地,建立庄园的特权,而且原来针对免课户的户税和地税,也由课户一并承担。
- 以后,不论唐代的不课户,宋、元时期的形势户、官宦户,明、清的绅户等,实际上都享受某种法定和法外的特权;元代虽然歧视儒士,但儒户仍可得到蠲免科差的待遇。
- 唐後期的色役也叫做差役?实际上和杂徭混合?但京师的禁军和各机构(所谓“诸军诸使”)?特别是宦官直接主管的禁军和内诸司使仍然在投军或充役名义下收纳大量纳课人户?许多富人为了藉此逃避差役?大量投充这些机构所属的兵士和色役?称为“纳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