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订 การใช้
- 大抵於诸说有所去取,而罕所辨订。
- 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
- 此则校勘辨订之难也。
- 卷42至55的题跋之作,辨订群书,考证碑牌,很具特色。
- ”、“杂录”、“丛谈”、“辨订”、“箴规”等六类。
- 研究家谱(族谱、宗谱)的产生、发展、作用和辨订的学科。
- 对书坊出版书籍的错误、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一分辨订正。
- 惜其此处又下“不见威侯之卒”一语,遂使后人纷纷辨订,不得其解。
- 梁氏于《纪年》未识《今本》之伪,故所辨订多失之,亦可憾之事矣。
- 书中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
- 引证详洽而多所辨订,非徒事倚摭者比,是宋代以考辨为主而杂采琐事类笔记的代表作。
- ?九流绪论下》:“一曰‘辨订’,《鼠璞》、《鸡肋》、《资暇》、《辨疑》之类是也。
- 他在校勘古籍,辨订群书方面,都有著述,特别是辨伪古文尚书,对后来的学术思想发展有较大影响。
-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 初与《五经大全》并颁,然当时程式,以《四书》义为重,故《五经》率皆庋阁,所研究者惟《四书》,所辨订者亦惟《四书》。
- 然野语兼考证旧文,此则辨订者无多,亦皆非要义;《野语》多记朝廷大政,此则琐事杂言居十之九,体例殊不相同,故退而列之小说家,从其类也。
- 以今人观点来看,此种分法仍然带有传统的史书艺文志的色彩,范围太过宽泛,实际上真正的小说也就是前三类而已,丛谈、辨订、箴规应属笔记之类。
- 当时许多文化名人如陈俊卿曾任丞相、梁克家曾任丞相、朱熹(时任漳州知事)、陈淳(理学家)等多次在这里相聚,研讨理学,辨订经籍,注疏诗礼,登临觞咏,赋诗唱和。
- ◎余嘉锡从16岁就开始目录学研究,17岁开始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十余年间辨订古籍近500种,撰写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24卷,被誉为“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巨著”。
- 前人对唐诗的评解研究,极为深入,烛幽抉微,有很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继承吸收;另一方面,由于视角不同,理解不同,也存留许多歧异意见和疑点难点,需要加以梳理、辨订和评判。
- ตัวอย่างการใช้เพิ่มเติ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