饷米 การใช้
- 饷米千斛,修书累纸。
- 如饷米一项,高的每人每年23石,低的也有11石。
- 以京师米贵,疏请京、通俸饷米先半月支放。
- 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元忠受而散之。
- 贵州山多田少,诸镇营兵饷米,於徵米诸州县支发。
- 在藩内保持长寿的人,纲纪也给予他们武士的粮饷米。
- 朝鲜国库积蓄荡尽,无饷米供养军队,无俸禄供养百官。
- 招募后,给予丰厚饷米;到他们被裁撤时,还常有余资可以带走。
- 《清会典事例?户部一○五?各省兵饷二》:“每名每季添给饷米一石五斗五升。
- 每年饷米均46斛(合23石);步兵领催月饷3两,步兵月饷1两5钱,每年饷米均22斛(合11石)。
- 《予去宛后家人乏食萧尺木饷米赋此谢之》诗:“晚臼忽舂云子白,故人先送救公饥。
- 、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新城,味芳云松。
- 兵卒的饷米,八旗多于绿营,将弁的升迁,八旗优于绿营;八旗的军官有军功者,“有应得世职”,荫庇予孙;绿营官弁即使有军功,不能有“世职”的殊荣和实惠②。
- 张联箕“从容晋谒,督抚即给银三万,命速赴澄江召买饷米”,战时征粮难度很大,“公先除其弊,不假吏役手,面发里甲俾民,获实价饷亦无愆期”,不谋私利,也不让老百姓吃亏,按期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