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 การใช้
- 7司母戊方鼎,发掘于安阳(商都),造型雄伟。
- 它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
-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南安阳殷墟留存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
- 杜岭方鼎的年代要远早于司母戊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 大家知道,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是现存的最重的鼎,这么重的鼎无论谁天生神力,都不可能举起来。
- 中国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光镜,都是古代配重铁的代表产品。
- 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
- 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见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
- 除出土了司母戊方鼎以外,河南安阳于1976年,在安阳殷墟还出土了“司母辛方鼎”,是两件,一件高80.05cm,重117.5kg;另一件高80.1cm,重量差不多;器壁角和足饰扉棱。
- 器身与足饰兽面和乳丁纹.和司母戊方鼎形式相同;就重量而言,是仅次于司母戊方鼎的商代大鼎,成鼎年代早于“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按照“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的说法,大禹用全国的铜,只铸了九鼎,那么可以想见,这九鼎单个重量肯定大大超过司母戊方鼎;九鼎丢失了,即使没有丢失,谁又能举得起来?
- 该鼎以中国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为蓝本,采纳我国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意见,既保持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集我国历代宝鼎之精华,显示出一种庄严、尊贵、鼎盛的气势。
- 这时期商代王畿和方国均出重器珍品,殷墟妇好墓的三联、偶方、四足觥、鉴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卣、象尊、猪尊、人面方鼎,山西石楼出土的角状觥,安阳西北冈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都是代表中国青铜艺术的顶峰时代的瑰宝。
- 该方案是从“双连壶”、司母戊方鼎和莲鹤方壶等造型中抽象而来,隐含着青铜器鼎的稳定形象,又具有“双连壶”的和谐构图和莲鹤方壶的优美神韵,寓意“鼎立中原”、“和谐河南”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沉稳、厚重、大气”的精神。
- 商代晚期铸造技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司母戊方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的,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根据其体积和重量估计,所需金属料当在一千公斤以上,冶铸时必须有较大的熔铜炉,且有可能采用经地槽流注的方法进行浇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