เข้าสู่ระบบ 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夷场 การใช้

ประโยคมือถือ
  • )而又渐染于夷场习气,故所得仍与若辈等。
  • 透视社会上的流弊;又挤身于驿馆、洋行、夷场和教堂,搜索外国人的底细。
  • 《文明小史》第十六回:“你们四个人,都是初到上海夷场上的,风景也不可不领略一二。
  • 在南京路、福州路的商业街、文化街尚未形成之前,洋泾浜沿岸就成了上海最热闹的“夷场”。
  • 1862年,署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今后对外国人不得称“夷人”,违令者严办,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
  • “……时英夷捉人于上海,乡民卖布粜米,独行夷场者,辄被掠,积数月竟失数百人,又多失小儿,百姓切齿”。
  • 从全诗来看,一二句叙事,三四句设问,五六句写景,七八句点题,平平而进,体现出王守仁居夷场诗平中见奇的特点。
  • 这些租界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容易发生华洋冲突而划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区,因当时称洋人为“夷”,所以华人称租界为“夷场”。
  •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也叫‘夷场’,后来有怕犯讳的,便往往写作‘彝场’--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因为才子是旷达的,那里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