เข้าสู่ระบบ 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道德认识 การใช้

ประโยคมือถือ
  • 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几个关键环节
  • 道德现象的复杂性与道德认识的辩证性
  •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
  • 思想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
  • 摘要耻感既是道德认识,也是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 责任感对道德需要具有动力作用,对道德认识具有调节作用,对道德意志具有能动作用,对道德行为具有桥梁作用。
  • 第四, ( 11 、 12岁以后) ,把规则与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深层品质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认识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品德一般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责任感是道德情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情感。
  • 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智力水平高创造力低,亲和需要强交际能力差,自我悦纳程度高悦纳他人程度低,独立意识强独立能力差,行为好强耐挫力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背离的人格特征,表现出优点和缺点交织并存的人格现状。
  • 隐性课程是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由教育者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隐性课程以学校的物质环境、教师行为形象以及班风校风为载体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德育功效进行论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励和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 重义务轻权利是当前德育内容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恐怕也是德育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德育方法主要以硬性灌输为主,强调受教育者对于道德知识和规范的掌握,但却忽视对道德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尊重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缺少对于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有效评价和导引,以至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脱节,这是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因。
  • 在上述品德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的模式实施理论,本文拟建构一套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实施模式,对应于学生品德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情境感知、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 1 、学校的物质环境通过学生的环境知觉过程引导着其道德认识和价值观,环境的美感净化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同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2 、教师运用6示和正确归因影响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学生对归属和爱的心理需求促成了他什j之间的同辈交往活动,学生在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身边同龄榜样的模仿学习,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4 、学生对集体舆论的认同、集体气氛对学生的‘请绪感染。
  • 2 、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这一部分着重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第一,多元价值目标的冲击和影响;第二,公务员行政道德认识存在误区;第三,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第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第五,行政道德教育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